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穴位 | 大都 | ||
汉语拼音 | Dadu | ||
罗马拼音 | Tatu | ||
美国英译名 | Great Metropolis | ||
各 国 代 号 | 中国 | SP2 | |
日本 | 2 | ||
法 国 | 莫兰特氏 | RP2 | |
富耶氏 | RP2 | ||
德国 | MP2 | ||
英国 | Sp2 | ||
美国 | Sp2 |
大都为经穴名(Dàdū SP2)[1]。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足太阴脾经[2]。大都是足太阴脾经的荥穴,五行属火[1][3]。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为荥,故名大都[1]。主治腹胀,胃痛,胃炎,胃痉挛,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呕吐,脘腹胀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霍乱泻痢,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肿痛,足趾痛,小儿惊风,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等。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脾出于隐白……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
大都为足太阴脾经五输穴之荥穴,五行属火。
大即巨大,都指集聚,穴在大趾起始端,所留为荥,故名大都[1]。
大,指广泛。都,池也,盛也,丰盈也,又汇聚也。井穴在足大趾内侧本节后赤白肉际处,脉之所流为荥,五行属火,为本经之母,穴为土气丰富与储积之处,如水之入于池也。故尊曰大。杨上善说:“水溢为荥”,其气渐盛,经气在此停聚也。由此聚注为俞,故名曰大都。[4]
又以穴在足下,承前穴之潜阴,犹阳气下钟,得时而出,孳发其蕴蓄之性能也。其力无限,故名“大都”。[4]
趾[5]
标准定位:大都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3][6]。
大都在足趾,第一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大都位于𧿹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缘赤白肉际处(《针灸集成》)[2]。一说“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黄帝内经灵枢·本输》)[2]。
大都穴在足太阴脾经中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
大都穴的位置(足太阴脾经)
大都穴的位置(肌肉)
大都穴的位置(骨骼)
大都在足趾,第一跖趾关节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正坐或仰卧取穴[1]。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足大趾内侧缘,当第1跖趾关节前缘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7]。
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𧿹)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取穴。
快速取穴:足大趾与足掌所构成的关节,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凹陷处即是[8]。
大都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趾跖侧筋膜、趾纤维鞘、(踇)长屈肌腱。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分布着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皮肤由腓浅神经足背内侧皮神经的内侧支分布。针由皮肤、皮下组织经趾跖侧筋膜形成的趾纤维鞘的环部,进入该鞘内,并可刺及鞘内的,由胫神经支配的(踇)长屈肌腱,或从肌腱的上方或下方经过。第1跖骨背动脉由足背动脉发出,在第1、2跖骨小头处分为二支,其中一支分布到趾背面的内侧缘。
皮肤→皮下组织→第一跖骨基底部[1]。
皮肤→皮下组织[6]。
有足底内侧神经皮支和足底内侧动脉分布[6]。
布有足底内侧神经的趾底固有神经,并有足底内侧动、静脉的分支通过[2]。
大都有泄热止痛,健脾和中的作用。
大都有健脾和中、回阳救逆之功,凡患热病不汗,身重不卧,伤寒四逆及腹满,烦呕,热闷,目眩,呕逆,胸腹胀痛,蛔痛,小儿客忤,表里寒热等症,本穴并能治之[4]。
大都穴主治腹胀,胃痛,胃炎,胃痉挛,急性肠胃炎,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呃逆,呕吐,脘腹胀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霍乱泻痢,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手足逆冷,足部肿痛,足趾痛,小儿惊风,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等。
大都穴主治腹胀、胃痛、消化不良、泄泻、便秘、热病无汗、体重肢肿、心痛,心烦[6]。
大都主治脾胃等疾患:如呃逆、呕吐、脘腹胀痛、霍乱泻痢、四肢浮肿、肌肤不仁、身重骨痛、热病无汗、手足厥冷、气滞腰痛、足大趾本节红肿疼痛等[1]。
现代又多用大都治疗急慢性肠胃炎等[1]。
大都主治胃痛,腹胀,呕吐,泄泻,便秘,热病无汗,手足逆冷等[2]。
大都穴主治胃痛,呕吐,腹痛,腹胀,泄泻,便秘;体重肢肿,足部肿痛;热病无汗,小儿惊风,心烦,心痛[7]。
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痉挛,腹胀腹痛,急慢性肠炎;
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后遗症,小儿抽搐,足趾痛。
一般直刺0.3~0.5寸[1][2][6][7],局部有酸胀感[7]。
注意:孕妇及产后百日内禁灸。
大都配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治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7]。
常用大拇指指腹按揉大都穴,每次300下,可有效缓解抽筋[8]。
《针灸甲乙经》:热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心痛腹胀,心尤痛甚,此胃心痛也,大都主之,并取隐白,腹满,善呕,烦闷,此皆主之。疟不知所苦,大都主之。风逆,暴四肢肿,湿则唏然寒,饥则烦心,饱则眩,大都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热病汗不出,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
《针灸大成》:主热病汗不出,不得卧,身重骨疼,伤寒手足逆冷,腹满,善呕,烦热闷乱,吐逆,目眩,腰痛不可俯仰,绕踝风,胃心痛,腹胀,胸满,心蚘痛,小儿客忤。
大都为经外奇穴名[1]。为八邪之一[2]。出《奇效良方》:“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
大都位于手大指次指之间,当赤白肉际处,微握拳取之[1]。左右计2穴[1]。
主治头风牙痛[1]。
一般针0.3~0.5寸;可灸[1]。
八邪为经外奇穴名(bāxié EX-UE9)[9][3]。出《黄帝内经素问·刺疟篇》。《医经小学》列作奇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3]。别名八关(《景岳全书》),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bāxié
EX-UE9
八关(《景岳全书》)
第1、2指间者又称为“大都”,其他依次分别称为“上都”、“中都”、“下都”(《奇效良方》)[10]。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
《医经小学》列作奇穴。
标准定位:八邪穴在手背侧,微握拳,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3][11]。
八邪穴位于手背第1~5指间的缝纹端取穴,每手4穴,两手共8穴[9]。
八邪穴位于手背各指缝上,当赤白肉际处,左右共八穴[12]。《奇效良方》:从桡侧向尺侧方向依次称大都、上都、中都、下都。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经外奇穴八邪的位置
患者握拳取穴。
微握掌,在第1~5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10]。
八邪穴下有皮肤、皮下组织和骨间肌。分布有桡神经浅支和尺神经指背支。
皮肤→皮下组织→拇收肌(八邪1)和骨间肌(八邪2、3、4)[11]。
浅层有桡神经浅支的手背支、尺神经手背支和手背静脉网分布,深层有尺神经肌支和掌背动脉分布[11]。
八邪穴有祛风通络,清热解毒的作用。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麻木疼痛,咽痛,齿痛,疟疾,头痛,项强,手臂红肿,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等。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背肿痛[11]。
八邪穴主治手指关节麻木疼痛、手背肿痛、头项强痛、咽痛、齿痛、目痛,疟疾、烦热、毒蛇咬伤等[9]。
八邪穴主治烦热、目痛、头痛、项强、咽痛、牙痛、手指麻木、毒蛇咬伤、手臂红肿等[12]。
八邪穴主治手背肿痛,手指麻木,鹅掌风,类风湿关节炎;头风,咽痛,齿痛,目痛;烦热,疟疾,毒蛇咬伤[13]。
八邪配曲池、内关、阳池、合谷、外劳宫、足三里、中脘、悬钟、陷谷,治多发性神经炎[10]。
八邪配外关、阳池,治鹅掌风。③配后溪、三间,治手指麻痛[10]。
八邪配外关,治手指麻木[10]。
八邪配阳池,治鹅掌风[10]。
斜刺0.5~0.8寸[10][11],局部胀痛[10],有麻电感向指端放散[10]。
斜刺0.5~1寸[12]。
一般向上斜刺0.5~1.0寸[9]。
针刺八关(八邪)穴出血的方法名为八关大刺[12][14]。《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大烦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
《奇效良方》:八邪八穴,在手五指歧骨间,左右手各四穴。其一大都二穴,在手大指次指虎口赤白肉际,握拳取之,可灸七壮,针入一分,治头风牙痛;其二上都二穴,在手示指中指本节歧骨间,握拳取之,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三中都二穴,在手中指环指本节歧骨间,又名液门也,治手臂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其四下都二穴,在手环指小指本节歧骨间,一名中渚也,中渚之穴本在液门下五分,治手背红肿,针入一分,可灸五壮。两手共八穴,故名八邪。
《中国针灸学》:八邪,手五指歧缝间。针五分。主治手臂红肿。
荥鱼际。相生,胆荥侠溪,肝荥行间,胃荥内庭,脾荥大都。戊寅时开穴,胃俞陷谷,或合肾俞太溪,相生。小肠...
之所出也,为井。针入一分,留三呼,可灸三壮。溜于大都。大都,本节之后下陷者之中也,为荥。〔《铜人》〕...
云中冲者以心脏另为一条也)所流为荣(火)行间劳官大都鱼际然谷所注为俞(土)太冲太陵太白太渊太所行为经...
。)热病而汗且出,及脉顺可汗者,取之鱼际、太渊、大都、太白,泻之则热去,补之则汗出,汗出大甚,取内踝...
攒竹丝竹主头疼,偏正皆宜向此针。更去大都除泻动,风池又刺三分深。曲池合谷先针泻,永与除病不侵。根据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