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cōng chǐ tāng
Cepae and sojae Praeparati Decoction[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congchi decoctio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葱豉汤同名方剂约有6首,常用者为《肘后备急方》方,其组成为葱白6~10条、淡豆豉30g,具有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轻证,症见微恶风寒、或微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本方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初起,属于外感风寒而邪浅证轻者。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等症状较重者,则应另择其他的方剂。[1]
葱白3枚 豉6克
葱白6~10条、淡豆豉30g[3]
《肘后备急方》卷二之葱豉汤具有通阳发汗,解表散寒之功效。主治外感风寒轻证。症见微恶风寒,或微热,无汗,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1]。
葱豉汤功能通阳解表[4]。治伤寒初起一二日,头痛,肉热,脉洪[4]。
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取汗[2]。不汗复更作,加葛根二两,升麻三两,五升水,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2]。若不汗,更加麻黄二两,又用葱汤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时下盐、豉,后纳葱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2]
用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顿服取汗。服药后未出汗,加葛根6克,升麻9克,如仍不汗,更加麻黄6克。
外感风寒轻证只需轻疏肌表,微发其汗,病邪自可外达而解。[1]
方中葱白辛温发汗解表,治伤寒头身疼痛,为君药。辅以辛微温的淡豆豉发汗解肌,宣散表邪。二药合用,解表散寒,对伤风感冒邪浅证轻者最为合适。[1]
方中葱白辛温通阳,疏达肌表以散表寒,豆豉辛甘以宣散解表,合为发汗解表之轻剂[4]。
葱豉汤药性平和,辛而不烈,温而不燥,是治疗寒性伤风感冒初起,邪浅证轻的一首便、廉、验的常用方剂。当感冒初起,表现为微恶风寒,鼻塞流清涕,打喷嚏时,即可使用本方治疗。[3]
葱豉汤只适用于感冒风寒轻证,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等症状较重者,则应另择其他的方剂。[1]
葱豉汤现代常用于治疗感冒初起,属于外感风寒而邪浅证轻者。[1]
葱豉汤是肘后方,解表发汗又通畅;恶寒发热头闷痛,服后邪散津不伤。[1]
《肘后备急方》卷二
活人葱豉汤[4]。
葱白十五茎,豆豉二合,麻黄四分,葛根八分[4]。
水煎服,取汗[4]。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方之葱豉汤功能发汗解表[4]。治伤寒一二日,头项腰背痛,恶寒,脉紧,无汗者[4]。
《类证活人书》卷十八
葱豉汤
葱白14茎,豉半合(炒),干姜(炮)1分,麻黄(去根节)半两,桂(去粗皮)半两,芍药半两。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方之葱豉汤治伤寒初觉1-2日,头项腰脊痛,恶寒。
每服5钱匕,以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良久,投葱豉热粥,盖覆出汗。
上(口父)咀,如麻豆大。
葱白2茎(细切),豉1合,蜀椒49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
上为粗末。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方之葱豉汤治疫疠病始得之,头疼壮热。妊娠七月,伤寒壮热,赤斑变为黑斑,溺血。
以水3盏,煎至2盏,去滓,顿热服。汗出愈,未愈更煎服。
《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葱白8茎,香豉2合,蓝叶3分,柴胡1两(去苗),川升麻半两,犀角屑半两,赤芍药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
上为细末。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方之葱豉汤治五石忽发动,体热烦疼,心躁闷乱。
以水5大盏,煎至2盏半,去滓,分5次温服。未效,再合服之。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八
豉1合,葱白1握(去须,切),生姜1两(切)。
《圣济总录》卷一九○方之葱豉汤治妊娠伤寒头痛。
上以水1大盏,煮至6分,去滓,分2服。
《圣济总录》卷一九○
葱豉汤
葱白3茎(切),麻黄1两(去根节,锉),豉1合,生姜半两(拍碎)。
《太平圣惠方》卷九方之葱豉汤治伤寒初得一日,壮热头痛。
上以水2大盏,煎至1大盏3分,去滓,分为3服,不拘时候,稍热频服。衣覆出汗。
,痰唾脓血。加减葱白香豉汤调之。若兼风寒外袭,葱豉汤加羌活、紫苏。寒邪盛,汗不出而烦扰者,葱豉汤加...
之。而微取其汗。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下利。手用方葱豉汤治伤寒初觉一二日。头项腰脊痛。恶寒。葱白(十二...
,去滓温服。治伤寒初觉一二日头项腰脊痛,恶寒,葱豉汤方葱白(十四茎)豉(半合炒)干姜(炮一分)麻黄...
。黄芩汤、凉膈散、清心凉膈散。若新邪引动伏邪。葱豉汤。春温。为冬季伏邪。幼科亦有之。治从大方。然暴...
、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葱豉汤葱白(一握)香豉(三合)水煎,入童子小便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