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ān shèn wán
局方安肾丸[1]。
肉桂、炮川乌各十六两,桃仁(麸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天、山药、茯苓、肉苁蓉(酒浸,炙)、炙石斛、萆薢、白术、补骨脂各四十八两[1]。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川乌(炮,去皮、脐)各500克 桃仁(麸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药 茯苓(去皮)肉苁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薢 白术 破故纸各1.5千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方之安肾丸功能补元阳,益肾气[1]。主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疼,两胁刺胀,小腹坚痛,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1]。
壮阳益肾。肾经积冷,下元虚惫,目暗耳鸣,四肢无力,夜梦遗精,小便频数,脐腹撮痛,食少体瘦,惊恐健忘,大便溏泻。
每服三十丸,空腹、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小肠气,炒茴香、盐、酒送下[1]。
每服30丸,空腹时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小肠气者,用炒茴香盐酒送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胡芦巴、补骨脂、川楝子、茴香、续断各一两半,杏仁、桃仁、山药、茯苓各一两[1]。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1]。
盐汤送下[1]。
肉桂(去粗皮,不见火)16两,川乌(炮,去皮脐)16两,桃仁(麸炒)48两,白蒺藜(炒去刺)48两,巴戟(去心)48两,山药48两,茯苓(去皮)48两,肉苁蓉(酒浸,炙)48两,石斛(去根,炙)48两,萆薢48两,白术48两,破故纸48两。
上药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绍兴续添方)之安肾丸功在补元阳,益肾气。主肾经久积阴寒,膀胱虚冷,下元衰惫,耳重唇焦,腰腿肿疼,脐腹撮痛,两胁刺胀,小腹坚疼,下部湿痒,夜梦遗精,恍惚多惊,皮肤干燥,面无光泽,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数,精神不爽,事多健忘。
每30丸,空心、食前以温酒或盐汤送下;小肠气,炒茴香盐酒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绍兴续添方)
补骨脂(炒)葫芦巴(炒)茴香(炒)川楝(炒)续断(炒)各90克 桃仁(麸炒,去皮、尖,别研)杏仁(如上法)山药(炒,切)茯苓各60克
补骨脂3两(炒),葫芦巴3两(炒),茴香3两(炒),川楝3两(炒),续断3两(炒),桃仁2两(麸炒,去皮尖,别研),杏仁2两(如上法),山药2两(炒,切),茯苓2两。
上药研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方之安肾丸主治肾虚牙痛,耳鸣口干,面色黧黑,耳轮焦枯,腰痛,膝骨痛,囊汗,阳事不举。
每服50丸,空腹时用盐汤送下。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青盐1两(另研),鹿茸5钱,柏子仁5钱,石斛5钱,川乌5钱,黑附子(炮)5钱,巴戟5钱,肉桂5钱,菟丝子5钱,韭子5钱,肉苁蓉5钱,胡芦巴5钱,杜仲(姜汁拌炒)5钱,远志5钱,石枣(酒蒸去核)5钱,破故纸5钱,赤石脂(煅)5钱,茯苓5钱,茯神5钱,川楝子肉(酒蒸)5钱,苍术5钱,川椒5钱,茴香(酒炒)5钱。
上药为末,用山药末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杏苑》卷六方之安肾丸主治肾虚气不归元,咳嗽动引百骸,自觉从脐下逆奔而上者。
每服81丸,空心以盐汤送下。
《杏苑》卷六
川乌3两(面炒,去皮),川萆薢3两,茴香3两(炒),杜仲3两(醋浸,炒),蜀椒3两(去目,炒),当归3两,木瓜3两,柏子仁3两,菟丝子3两(酒浸),熟地黄3两(酒浸),川楝子3两半(杏核),泽泻2两,远志2两(甘草煮,去核),川巴戟2两(紫者,去心,酒浸),牛膝2两(酒浸),肉苁蓉2两(酒浸,炒),胡芦巴2两(酒浸,炒),山茱萸2两(去核,炒),白茯苓2两(去皮),蛇床子2两,破故纸4两(炒),苍术5两(米泔浸,去皮,茅山者佳)。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普济方》卷二二七方之安肾丸功在补肾镇精,壮阳,补虚损,暖腰膝,缩小便,涩精温中,去痰止呕吐,暖下元,定心气,消食止渴,长肌肉,除茎中寒及热疼,逐寒湿及诸冷痹,去一切风,添精益髓,去腰膝冷,益颜色,破症结,开胃进食,明目。主男子诸风,五劳七伤,颜色枯朽,手足不随,语言蹇涩,口眼歪斜,筋脉挛急,腰脚疼痛,元脏虚冷,面色青黑,腹胁胀满,下痢泄精,夜梦鬼交,惊悸健忘,骨髓伤败,未老阳事不兴,胃冷精流,阴囊湿痒,膀胱疝气,小肠下部脾胃俱弱,症结痰饮,霍乱吐泻,转筋不止,胸膈逆气,不进饮食。
每服50-60丸,空心、食前以盐汤送下,温酒亦得,每日2次。
《普济方》卷二二七
熟干地黄(洗净,焙干)1两,牡丹皮半两,附子(炮,去皮尖)半两,金钗石斛半两,破故纸(炒)半两,山药半两,肉桂半两(去皮秤),白蒺藜(炒,去刺)半两,巴戟天(去心称)1两,肉苁蓉(酒浸1宿)1两(切,焙),白茯苓半两(去皮秤),泽泻(微炒)半两,萆薢半两,白术半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洪氏集验方》卷三方之安肾丸主治本气怯弱,筋骨无力,或时疼痛。
每服30-40丸,食前、空心以温酒或盐汤送下。
《集验方">洪氏集验方》卷三
肉苁蓉(酒浸,焙)、石斛(去根)、桃仁(麸炒)、破故纸(炒)、白术、干山药(锉,炒)、白蒺藜(炒去刺)、川乌(炮,去皮脐)、川萆薢、川巴戟(去心)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70丸,空心以盐汤送下。
《古方选注》:肉苁蓉、巴戟、川乌安肾之阳,萆薢坚肾之阴,石斛清肾中浮游之火,桃仁、蒺藜补肝以安相火,白术、山药健脾以镇浊阴。
《严氏济生方》卷五
上为末,为丸如梧桐子大。
《朱氏集验方》卷九方之安肾丸主治虚弱耳聋。
组成中大安肾丸,原作“安肾丸”,据《普济方》改。
《朱氏集验方》卷九
破故纸、茴香子、乳香(要真者,不得真者则不如不用,以没药代之)。
上为末,炼蜜为丸。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方之安肾丸主治久患气证,气不归元;因肾不收气,喘症已服流气化痰诸法不效。
三味安肾丸(《医学入门》卷七)。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肉桂1两5钱,川乌头(炮)1两5钱,白蒺藜(炒,去刺)4两8钱,巴戟天(去骨)4两8钱,薯蓣(姜汁炒)4两8钱,茯苓4两8钱,石斛(酒炒)4两8钱,川萆薢(炒)4两8钱,白术4两8钱,肉苁蓉(酒浸去腐)4两8钱,补骨脂(炒)4两8钱。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安肾丸主治肾虚风袭,下体痿弱疼痛,不能起立。
每服70丸,空腹以盐汤送下,临卧以温酒送下。
肾脏为风寒所袭,所以不安,故用乌头、蒺藜祛风散寒之剂,风去则肾自安,原无事于温补也;其他桂、苓、术、薢、脂、戟、苁、斛,虽日兼理脾肾,而实从事乎祛湿利水,只缘醉饱入房,汗随风蔽,所以肢体沉重,非藉疏通沟洫,病必不除,因仿佛地黄饮子而为制剂,彼用地黄、菖、志,冬、味、萸、附,以交心肾之气;此用蒺藜、术、蓣、骨脂、乌头,以祛坎陷之风,与崔氏八味丸迥乎不同也。
《张氏医通》卷十三
青盐(炒)1两,补骨脂(盐水炒)1两,山药1两,石斛1两,白茯苓1两,菟丝子(酒炒)1两,巴戟(去心)1两,杜仲(姜汁炒)1两,肉苁蓉(酒浸)2两,白蒺藜(炒)2两。
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赤水玄珠》卷三方之安肾丸功在固精补阳。主治肾虚牙齿豁落,隐痛。
每服70-80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赤水玄珠》卷三
鹿角霜3钱,焦白术1钱半,肉桂3分,当归2钱,川续断1钱半,独活8分,怀牛膝5钱,大生地3钱,菟丝子5钱,巴戟肉1钱半,红枣3个,桑枝3钱。
《马培之医案》方之安肾丸主治肾虚脊驼,足痿疼痛。
《马培之医案》
Anshen Wan
WS3-B-0275-90
巴戟天(甘草炙) 96g、肉苁蓉(酒炙) 96g、补骨脂(盐炙) 96g、川乌(甘草银花炙) 48g、肉桂 48g、白术(麸炒) 96g、山药 96g、茯苓 96g、蒺藜(盐炙) 96g、粉萆 96g、石斛 96g、桃仁 96g
以上十二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干燥,即得。
本品为黄色至黄褐色的水丸;味苦。微辛。
补肾散寒。用于肾不纳气,湿寒侵袭引起的梦遗滑精,肾囊湿 冷,遗淋白浊,脐腹作痛,精神倦怠,健忘失眠,腰腿酸痛,头晕耳鸣二便不利。
口服,一次 6g,一日 3次。
每 100粒重 6g
密闭,防潮。
,水一盏,姜五分,盐少许同煎,空心服。《局方》安肾丸治肾经积冷,下元衰惫,目暗耳鸣,四肢无力,夜梦...
,以薄荷包,外加湿纸二、三层,煨熟食之,酒下。安肾丸方在热阵。治肾经积冷,下元衰弱。小安肾丸方在热...
三肾虚多溺)小安肾丸(热一六七多溺)椒附丸(热百十二小便频)威喜丸(固四五)《局方》安肾丸(热一六六...
饮食下咽,大肠为之飧泄也,煎不换金正气散,吞下安肾丸。”苍术(泔浸)陈皮(各二钱半)浓朴(姜制,二...
错杂之邪,与外因为患,俱分虚实治之。肾经寒者,安肾丸、还少丹,重则八味丸主之。如齿痛摇动,肢体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