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20/7/14 11:54:07
摘要:
《本草拾遗》本草学著作。简称《拾遗》。10卷。唐·陈藏器撰。或名《陈藏器本草》。成书于739年(开元27年)。因系以拾缀唐《新修本草》遗漏的药物为主旨,故以“拾遗”名书。全书共10卷分为:序例1卷,拾遗6卷,解纷3卷。卷1“序例”相当于总论,记载有“十剂”的内容,谓药有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我国早期按药物性能分类的重要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序文与《雷公炮炙论·序》的某些文字相同。卷2~7为“拾遗”药物,共载药692种。分为石部、草部、木部、兽禽部、果菜米部。各药内容有药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药物形态、采制等。这些药物取材于唐以前多种本草、医书及其他有关书籍。卷8~10为“解纷”部份,现知论药269种。主要为纠正《唐本草》所出现的某些错误,并对形态、药名相似易产生混乱的药品进行辨析。
本书又一次广泛总结唐代药物学内容,补充了大量的药物,所收药品中有不少被后世本草引录为正品药条。如《海药本草》引2种,《开宝本草》引64种,《嘉祜本草》引59种,《证类本草》引488种。另日本的《和名类聚钞》、《医心方》及宋代大型类书《太平御览》等书中都曾援引该书内容。李时珍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该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有很多药物“若非此书收载,何从稽考。”此书取材不厌详悉的做法对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有直接的影响。据统计,该书共参考116种史书、地志、杂记、医方等书籍,引述了与之同时代的《食疗本草》、崔知悌方等资料,还保留了其他一些重要的科技史料,如石漆条云:“堪燃烛膏半釭如漆,不可食”,这条记载与石油的出现有关。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该书也收录了一些传闻不实或荒诞不经之言,如记人肉可以疗疾,每受到后世批评。李时珍认为人肉疗亲在《本草拾遗》之前就已出现,但陈藏器收载这一内容时,没有“立言破惑”,应负一定的责任。原书久佚,主要内容存于《证类本草》中。尚志钧于1973年整复该书,有辑复本。
查看全文 [ 825字 ]
作者:(唐)陈藏器撰,尚志钧辑释出版社: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ISBN:7533724550印次:3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1-1字数:468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草拾遗》是唐代陈藏器所撰的总结唐代药物学的一部名著。《唐本草》编撰时新增药物只有114种,而本书载药比《唐本草》新增药多六倍。书中收罗广博,内容丰富。明代李时珍曾评价说:“藏器著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
举道路,向父亲表示,立志学医,做一个为病人解除痛苦的好医生,父亲看他态度坚决,也只好答应了。李时珍24岁开始学医,白天跟父亲到“玄妙观”去看病,晚上,在油灯下熟读《内经》、《本草经》、《伤寒论》、《脉经》等古典医学著作。李时珍的读书精神是令人钦佩的,“读书十年,不出户庭,博学无所弗脚”。由于他刻苦学习,掌握了治病方法。他曾用“延胡索...
——质疑于《本草纲目》与《本草品汇精要》之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以后,于1580年(明万历8年)的金秋季节,以63岁的多病之躯,从湖北蕲春经南京顺江而下来到江苏太仓的直塘求见当时文坛泰斗王世贞。他要请名人给他的著作写一篇序:“愿乞一言,以托不朽。”当时王世贞将他留饮数日,却并没有立即动手,只是送了他一首诗。这事一拖10年,直到590年李时珍第二次登门请求时,王世贞才缴了卷。这篇序言却毫不敷衍,写...
系的建构,提示医家从运动变化角度研究人的生理病理活动,并成为《内经》理论体系的一大特征,即从运动变化角度把握生命、疾病规律。《内经》由此明确指出,病情有间甚之殊,标本有缓急之变,认识病证首要区分标与本,作为临证施治先后的依据。在疾病诊治动态观基础上,《内经》提出标本治则,在具体运用中,则有从本治,有从标治,有从标本先后、标本缓急的标本兼治等等运用,而“间者并行,甚者独行则是《内经》标...
《本草纲目》大约在17世纪末或18世纪初,由来华使者从海路带入欧洲各国的。公元168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出版的拉丁文《中医范本》,作者卜弥格在我国广州传教期间,在与中国医生接触的过程中,受中医文化的影响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书中有关本草学方面的内容,所载药物多虽为华南两广所产,但列举的289种中药却几乎全为《本草纲目》所载。虽然该书不能被看作《本草纲目》的译本,但至少可以说这是欧洲学者关注《本草...
明朝李时珍编写的中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堪称为划时代的著作。书中对中国医学、养生学、营养学、动物学,植物学等都有客观的记录、精辟的分析与论述。400多年了,这部书一版再版,长销不衰,影响深远。不过,当初《本草纲目》的初次出版却很不容易,颇费周折。 说起《本草纲目》的初次出版,不能不说一下明朝文学家王世贞。 李时珍和王世贞是同时代的人。当时,李时珍的名气还不是很大,但王世贞已是文坛领袖了。 ...
及民间验方,有一病而立数方或一方而治数病,使用硫黄伏火法则是我国最早的火药配方。孟诜——《食疗本草》三卷。为记述可供食用疗病的本草专著。陈藏器——《本草拾遗》10卷。李时珍评价“其所著述,博极群书,……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王焘——《外台秘要》40卷。本书汇集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全书共110...
。本书系将《神农本草经》药物和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共490种,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并各附有主治参互及简误二项,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卷一-二为续序例上、下;卷三以下为玉石部上品,其后各卷的编排次序与《证类本草》同;卷三十为补遗药品27种。本书征引本草文献十分广博,其中包括《名医别录》、《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以及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现存初刻本,周氏医学丛书本等。作者:...
。本书系将《神农本草经》药物和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共490种,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并各附有主治参互及简误二项,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卷一-二为续序例上、下;卷三以下为玉石部上品,其后各卷的编排次序与《证类本草》同;卷三十为补遗药品27种。本书征引本草文献十分广博,其中包括《名医别录》、《唐本草》、《开宝本草》、《嘉祐本草》以及陈藏器《本草拾遗》等书。现存初刻本,周氏医学丛书本等。作者:...
《本草拾遗》 药学著作。十卷。唐·陈藏器撰。据《嘉祐本草》所引书传称:陈氏“以《神农本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本草纲目》评价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误谬,搜罗幽隐……”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作者:...
《本草拾遗》 药学著作。十卷。唐·陈藏器撰。据《嘉祐本草》所引书传称:陈氏“以《神农本经》虽有陶(弘景)苏(敬)补集之说,然遗逸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本草纲目》评价此书“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误谬,搜罗幽隐……”原书虽佚,但佚文可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作者:...
《神农本草经疏》为明代缪希雍所著。全书据经以疏义,条析诸药,以究其用;附以简误,以知其忌;详列病忌药忌,以别其微。朴实详尽,不涉玄渺。从药理学角度言,我国的药物本草学因本疏而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故周学海《新刻本草经疏•序》谓:“缪氏之书本于《神农》,参以《别录》以后诸家,取之不可谓不广,择之不可谓不慎。其为疏也,字梳句栉,贯穿透彻,朴实详尽,不涉玄渺,不为肤浮。而又考之成...
《神农本草经读》 药学著作。简称《本草经读》。四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辑录《本经》药物100余种,分上、中、下三品。并附录《本经》以外的药品46种,分别作注文诠释。除作者本人的注语之外,包括了《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的内容。现有多种近代刊本。作者:...
《神农本草经读》 药学著作。简称《本草经读》。四卷。清·陈念祖撰。刊于1803年。本书辑录《本经》药物100余种,分上、中、下三品。并附录《本经》以外的药品46种,分别作注文诠释。除作者本人的注语之外,包括了《本草崇原》及《本草经解》的内容。现有多种近代刊本。作者:...
中国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竭尽毕生精力,潜心研究医药学,历时近30年完成了不朽巨著《本草纲目》,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上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以其鲜明的学术特色在国际学术界为中华民族赢得了荣誉,对中国中医药的发展及走向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李时珍和他的《本草纲目》李时珍35岁(公元1552年)开始《本草纲目》的著述,历时27年,经过3次大的修改,于公元1578年完成这部旷世巨著。年逾花甲的李时珍,因...
《本经疏证》 药学著作。十二卷。附《本草续疏》六卷,《本经序疏要》八卷。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本书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从而注释并论证《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治。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而《本经序疏要》系将《神农本草经》等书中的“序例”文字,参照古医方的具体应用,以注解、说明的方式编写而成。现存多种清...
《本经疏证》 药学著作。十二卷。附《本草续疏》六卷,《本经序疏要》八卷。清·邹澍撰。刊于1832年。本书以《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医方中药物配伍的理论来注疏《神农本草经》。从而注释并论证《神农本草经》所载药物的功治。其中《疏证》载药物173种,《续疏》载药142种,共315种。而《本经序疏要》系将《神农本草经》等书中的“序例”文字,参照古医方的具体应用,以注解、说明的方式编写而成。现存多种清...
作者:明·李时珍著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ISBN:7117061170印次:7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5-3-1字数:2270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草纲目》52卷,附图2卷,是明朝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编撰的医药学巨著。历时近30年,三易其稿始成,初刊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世称“金陵本”。《本草纲目》编排采用纲目体例,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的原则排列,即分部为纲,分类为目;正名为纲...
作者:罗仁,雷作熹主编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ISBN:780157594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3-4-1字数:94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为《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之一,由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学者撰写。荟萃了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具有特效的,包括虚损主治用药、虚损证候对症疗法、养生保健服食疗法、补益中成药疗法、补益药酒疗法等补益疗法中药处方160首,分别阐述了原文与出...
作者:罗仁,赵晓山主编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ISBN:780157596印次:2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3-4-1字数:89000版次:1a内容提要:本书为《本草纲目》特效疗法丛书之一,由第一军医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年轻学者撰写。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病案中的有证有病。对李时珍《本草纲目》病案中的有证有病、有方有药、有疗效记载的完整病例进行了系统整理,分析了包括头痛、中风、癫狂和呕吐等验方在内的...
《本草图经》 药学著作。简称《图经》。 ①宋苏颂等编撰。一名《图经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成书于1061年。本书搜集全国各郡县的草药图,参考各家学说整理而成。《本草纲目》评价此书“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原书已佚,佚文及图见于《证类本草》。现有福建科技出版社排印辑复本。 ②指《新修本草》的《图经》部分。详新修本草条。作者:...
《本草图经》 药学著作。简称《图经》。 ①宋苏颂等编撰。一名《图经本草》。二十卷,目录一卷。成书于1061年。本书搜集全国各郡县的草药图,参考各家学说整理而成。《本草纲目》评价此书“考证详明,颇有发挥。但图与说异,两不相应,或有图无说,或有物失图,或说是图非,……”。原书已佚,佚文及图见于《证类本草》。现有福建科技出版社排印辑复本。 ②指《新修本草》的《图经》部分。详新修本草条。作者:...
中华中医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典型区域、代表人物古往今来数不胜数,从远古的神农尝百草,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问世,他们开创、丰富、发扬、完善了中华中医药体系,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又从理论到实践的科学的认知过程。日前记者走访了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故里,从中感受到的是她搏大精深的医药文化和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李时珍故里——湖北蕲春的医药文化有史料确切记载是从唐朝(公元618年)开始的,当时已...
每当谈起或想起李时珍和《本草纲目》,总让人感叹李时珍的艰辛与伟大。感叹之余,试着将王世贞、鲁迅、郭沫若、达尔文对李时珍的评述分别作了浅解。今年六月份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受邀来湖北中医药大学作报告。我们有幸和钱老在武汉长春古观小聚,在谈及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含民族医药)名医故事,养生嘉言及民俗民谚的文化内涵课题之《医中之圣·李时珍》的出版情况时,钱老禁不住对先贤的景...
编出版社:中医古籍出版社ISBN:7801741404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3-8-1字数:2010000版次:1a内容提要:李时珍是我国明代伟大的医学科学家,400多年来,他的《本草纲目》和其他著述对中国乃至世界医学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迄今,《本草纲目》的中文版本已超过百种,还被译成英文、日文、法文、德文、俄文、拉丁文、朝鲜文等多种文字在国外传播,被伟大的科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三代...
鲁迅说《本草纲目》“留给后人很大的益处 新文化革命的先驱者鲁迅,一生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培育新生力量,同时,他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中,意思是提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长期以来,许多人都误会鲁迅对治疗身体疾病的祖药典籍,是从不感兴趣的。其实不然,因为他也曾说过:“我后来也...
《本草汇言》 药学著作。二十卷。明·倪朱谟撰。刊于1619年。收载药物约670余种。汇集引录《神农本草经》以降所有本草著作以及当时各家的本草文献,进行了归纳补正,删去繁复,存其精要,附以验方。并于卷首绘制较精细的本草图,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本草文献。现存明清多种刻本。作者:...
《本草汇言》 药学著作。二十卷。明·倪朱谟撰。刊于1619年。收载药物约670余种。汇集引录《神农本草经》以降所有本草著作以及当时各家的本草文献,进行了归纳补正,删去繁复,存其精要,附以验方。并于卷首绘制较精细的本草图,是一部图文并茂的本草文献。现存明清多种刻本。作者:...
三卷。时珍曰∶诜,梁人也。武后时举进士,累迁凤阁舍人,出为台州司马,转同州刺史。睿宗召用,固辞。卒年九十。因《周礼》食医之义,着此书,多有增益。又撰《必效方》十卷,《补养方》三卷。《唐史》有传。《本草拾遗》禹锡曰∶唐开元中三原县尉陈藏器撰。以《神农本经》虽有陶、苏补集之说,然遗沉尚多,故别为序例一卷,拾遗六卷,解纷三卷,总曰《本草拾遗》。时珍曰∶藏器,四明人。其所着述,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
《本草崇原》 药学著作。三卷。清·张志聪撰。高世栻编订。刊于1767年。本书以五运六气学说注释《神农本草经》。全书收录《本经》药247种,其他药物52种,共299种。仍《本经》旧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先录《本经》(或其他古籍)原文,然后加以注释,高氏在编辑时亦增加了某些注文。现有《医林指月》本,及其他两种清刻本。作者:...
《本草崇原》 药学著作。三卷。清·张志聪撰。高世栻编订。刊于1767年。本书以五运六气学说注释《神农本草经》。全书收录《本经》药247种,其他药物52种,共299种。仍《本经》旧制,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每药先录《本经》(或其他古籍)原文,然后加以注释,高氏在编辑时亦增加了某些注文。现有《医林指月》本,及其他两种清刻本。作者:...
《本草食禁》云∶正月,一切肉不食者(吉)。《养生要集》云∶正月勿食鼠残食,立作鼠,发出于头顶。或毒入腹脾,下血不止;或口中生疮,如月蚀,如豆许。又云∶不食生葱,发宿病。又云∶二月行久,远行途中勿饮阴地流泉水。复发疟久,喜作噎,损脾,令人咳嗽少气,不能息。《本草食禁》云∶二月寅日食,不吉。又云∶二月九日食鱼鳖,伤人寿。《养生要集》云∶三月勿食陈齑,一夏必遭热病,发恶疮,得黄胆,口中饶唾,齑者,蔓菁...
《本经逢原》 药学著作。四卷。清·张璐撰。刊于1695年。参照《本草纲目》将药物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虫、龙蛇、鱼、介、禽、兽、人32部,收集药物约700余种。每种先记其性味、产地、炮制,然后记述《本经》原文,非《本经》药物则直接阐述其功治,即所谓发明。且杂引各家之说及附方。论述中颇多...
《本经逢原》 药学著作。四卷。清·张璐撰。刊于1695年。参照《本草纲目》将药物分水、火、土、金、石、卤石、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谷、菜、果、水果、味、香木、乔木、灌木、寓木、苞木、藏器、虫、龙蛇、鱼、介、禽、兽、人32部,收集药物约700余种。每种先记其性味、产地、炮制,然后记述《本经》原文,非《本经》药物则直接阐述其功治,即所谓发明。且杂引各家之说及附方。论述中颇多...
加校正增一百种,是为《嘉补注本草》。蜀人唐慎微博采群书,增六百余种,是为《经史证类本草》。徽宗又命曹孝忠刊正之,是为《政和重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宗以禹锡所修、慎微所续尚有差失,因考诸家,参以目验,拾遗纠谬,着为此书。凡名未用而意义已尽者,皆不编入。其所辨证,如东壁土取太阳少火之壮,冬灰取冬令烧灼之久,水味不因菊花而香,鼹鼠不能遗溺生子,玉泉为玉浆之讹,石中黄子为黄水之讹,皆能实事求是,疏通证明,...
不同基原、不同药用部位中分离得到的、有文献记录的19个大类856个小类的29040个化合物,每一化合物还包含有化合物码、CAS登录号、结构、理化性质、来源中药、药理作用、毒性等13项内容,并以《中华本草》为纲,收列了8824种中药的基本内容。 全书收列的天然产物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活性数据之翔实、内容之全面,堪称为一部现代版的《本草纲目》,是迄今为止对中药中的天然产物及其活性作用作出的最全面、最...
《本草备要》 药学著作。八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首载药性总义,次将药物分为草、水、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共470余种药物。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余幅,本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现存初刻本、清刻本、石印本近百种。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作者:...
《本草备要》 药学著作。八卷。清·汪昂撰。刊于1694年。首载药性总义,次将药物分为草、水、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共470余种药物。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余幅,本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现存初刻本、清刻本、石印本近百种。1949年后有影印本和排印本。作者:...
纵直沟纹,枝端开五瓣白色小花,花丝细软,伸出于花瓣外。川芎的收采以小满后4至5天为佳,将根茎挖出,除净茎叶,拣去泥沙等杂质,用水浸泡洗净,晒干或烘干,再用撞笼撞去须根,闷润后切片,保存到干燥地方。《本草正》说川芎“味辛微甘,气温,《汤液本草》言其“入手足厥阴经、少阳经,《医学启源》说它能“补血,治血虚头痛。我小时候齿根出血,祖父让我含一小片川芎,很是有效。 祖...
[科学时报潘锋报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档案局3月19日在北京联合宣布,我国的两部中医药古籍《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日前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说:“中医药不仅具有医学性质和自然科学属性,而且具有文化和哲学性质及人文社会科学属性,体现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两部典籍的入选是中医药进入世界文献遗产保护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两部文献获高度评价...
作者:唐忠民主编出版社:时代文艺出版社ISBN:753871782X印次:1纸张:胶版纸出版日期:2004-4-1字数:333333版次:1a内容提要:《本草纲目》是神奇的中国古医文化的不朽巨著,在它面世后的四百年间,仅辗转翻刻,就有三十余次,并于十七世纪传人日本,此后,又先后译成拉丁文和德、英、法、俄等国文而流传全球。因此,它不仅对中国古人的生家性命构成了巨大影响。而且对现代医学、现代饮食学、...
“角药”治疗肺系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作为主药部分之“角药” 1.1辛夷、苍耳子、板蓝根 辛夷辛、温,入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入肺、肝经,《本草备要》载其“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肾经,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品,《本草便读》言其“清热解毒,辟疫,杀虫”。 刘老认...
疗肺系疾病的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作为主药部分之“角药 1.1辛夷、苍耳子、板蓝根 辛夷辛、温,入肺、胃经,具有散风寒、通鼻窍之功。苍耳子辛、苦、温,有毒,入肺、肝经,《本草备要》载其“善发汗,散风湿,上通脑顶,下行足膝,外达皮肤。治头痛,目暗,齿痛,鼻渊,去刺。板蓝根味苦,性寒,归心、肾经,为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之品,《本草便读》言其“清热解毒,辟...
《食物本草会纂》 药学著作。八卷(又有十二卷本,内容相同)。清·沈李龙撰。刊于1691年。卷首为本草图。沈氏将药物分为水、火、谷、菜、果、鳞、介、禽兽等10部,收集食物药220种,采辑《本草纲目》及有关食疗本草类之论述。记其性味、主治及附方等。另附二卷,其一为《日月家钞》,载有救荒方、食物宜忌、有毒及解毒、食物调摄、病机赋、药性赋等内容。其二为论述脉法的《脉诀秘传》。现存初刻本等清刻本。作者:...
活、天麻、鬼臼、薇衔四者,皆名无风独摇草,而物不同也。段成式《酉阳杂俎》言∶雅州出舞草,独茎三叶,叶如决明,一叶在茎端,两叶居茎之半相对。人近之歌讴及抵掌,则叶动如舞。按此即虞美人草,亦无风独摇之类也。又按∶《山海经》云∶姑KT之山,帝女死焉,化为KT草。其叶相重,花黄,实如兔丝。服之媚人。郭璞注云∶一名荒夫草。此说与陈藏器佩之相爱之语相似,岂即一物欤?《本草纲目》明·万历六年李时珍公元1578年...
《本草类方》 方剂著作。十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痫、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现存多种清刻本。作者:...
《本草类方》 方剂著作。十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痫、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现存多种清刻本。作者:...
《本草类方》 方剂著作。十卷。清·年希尧撰于1735年。本书系将《本草纲目》中的附方分类编辑而成。分为诸风、痉风、项强、癫痫、卒厥等113类,每类均分列病症及其所用的方药。现存多种清刻本。作者:...
《本草从新》 药学著作。十八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57年。作者认为汪昂“不临症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故将汪氏《本草备要》重新修订,保留其合理部分,增改其不足。并补充了一些《本草纲目》所未收载的药物,故名《本草从新》。全书分类法参照《本草纲目》,共收药物720种。较为简明实用。现存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
《本草从新》 药学著作。十八卷。清·吴仪洛撰。刊于1757年。作者认为汪昂“不临症而专信前人,杂揉诸说,无所折衷,未免有承误之失”,故将汪氏《本草备要》重新修订,保留其合理部分,增改其不足。并补充了一些《本草纲目》所未收载的药物,故名《本草从新》。全书分类法参照《本草纲目》,共收药物720种。较为简明实用。现存几十种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