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典 百科 测评 计算器
本词条最后修订于2016/3/10 11:40:46
摘要:《此事难知》为医论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现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种刻本,《医统正脉》本等。建国后有影印本。《此事难知》全文在线阅读:http://mip.21tcm.com/551/cishinanzhi/index.shtml
查看全文 [ 220字 ]
《此事难知》 医论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虽然全书融合了王好古的学术见解,但是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现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种刻本,《医统正脉》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作者:
《此事难知》 医论著作。二卷。元·王好古撰于1308年。本书系王氏编集其老师李杲的医学论述,包括属于基础理论的经络、脏腑、病理、病源以及有关临床辨证、治法等内容,其中对伤寒六经证治叙述尤详,而且有个人创见。虽然全书融合了王好古的学术见解,但是依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李杲的学术思想。现存初刻本,元明清多种刻本,《医统正脉》本等。1949年后有影印本。作者:
越经传 指伤寒不按六经的次序传变。见《东垣十书》、《此事难知》等书。参传经条。作者:
腹满咽干。手足自温。自利不渴。时腹痛。脉尺寸俱沉细。《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或始不早治。日数久淹。或困乃求医。法不及用。病势已盈。岂为天命。《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色青者当下色不青者当温《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假令脾病补之。脉弦而面青是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其证因发汗太过。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难以屈伸。《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热在行阳之分肺气主之。故曰(白虎汤)以泻气中之火。《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天六腑气表。其体在上。其用在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清者体之上也。阳也。火也。离中之阴降。午后一阴生。即心之生血。故曰清气为荣。《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烦者气也。躁者血也。气主肺。血主肾。故用栀子以治肺烦。用香豉以治肾躁。烦躁者。懊不得眠也。少气虚满者加甘草。如若呕哕者。加生姜橘皮。下后腹满而烦者。(栀子浓朴枳实汤。)下后身热微烦者。(栀子甘草干姜汤。)《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谓犯本犯本则邪气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动血是谓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为恶风《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少阳证。胸胁痛。往来寒热而呕。或咳而耳聋。脉尺寸俱弦。(小柴胡汤)主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可解之脉浮而虚。不可解之脉浮而实。浮而虚者只是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转属阳明也。伤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经。若头痛者。知邪在经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五苓散为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发之。下则引而竭之。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r图\ps11a2.bmp\r肾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利。亦宜(五苓散)下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邪在荣卫之间。谓之半表里也。太阳阳明之间少阳居身之半表里也。(五苓散)分阴阳。膀胱经之半表里也。(理中汤)治泻吐。上下之半表里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答曰。十二大经之别。并任督之别。脾之大络脉。别名曰大包。是为十五络。诸经皆言之。予谓胃之大络。名曰虚思。贯膈络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晨脉宗气也。是知络有十六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r各随脏腑汤液之图\ps11a10.bmp\r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气逆也。钱氏异功散。《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浮为甲化素言天化泄土沉为乙不化难言地不化泄木泄土者栀子黄柏泄木者防风羌活洪浮者为丙便有水化。从其变也。洪沉者为丁。只是火化。从其常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答曰。肝心脾肺肾兼包络。一名命门。为六脏。胆小肠胃大肠膀胱兼三焦。为六腑。计之十二矣。故包则为一府矣。是为十三矣。经曰。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又云。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者。若沃以汤注云膀胱胞内居之。内外二境图云。膀胱者胞之室也以是知为十三脏腑矣。《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汗者。本所以助阳也若阳受阴邪。寒结无形须当发去阴邪以复阳气。所谓益阳而除风寒客气也。阴邪已去。而复汗之。反伤阳也经曰。重阳必阴故阳气自亡。汗多亡阳。此之谓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脉缓。此易老元将麻黄一桂枝二治上二证后复改用羌活汤。《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七十七难曰。上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受肝之邪气也。假令见肝病欲实其脾者。先于足太阴经中补土字一针。又补火字一针。后于足厥阴肝经内。泻木字一针。又泻火字一针。《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阳明证。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不恶风寒。而自汗。或恶热脉尺寸俱长。(白虎汤)主之。石膏辛寒入肝。知母苦寒入肾。甘草粳米之甘(居中。挽二药上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经发汗。不得重发如无以上忌证。虽发汗邪气未尽。亦得重发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六十五难说合七十三难说荣在经木火土金水再分七象以应切脉独包七法有阴阳配合父子兄妹接经平经说象拔源《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生地黄黄柏黄连为阴中之阳治酒病宜发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郁则发之。辛温散之。是从其火体也。是之最为之近。是湿热俱去。治以辛温。发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湿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答曰。素问者。从天之六气言也难经者。从地之血脉言也。铜人者。从经言人也从天而言先气而后血从地而言。亦先气而后血从天而言在天地之间从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气病。故血从而病也。从天而言。先是动后所生从地而言。亦先是动而所生之病后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非预早之早。乃早晚之早也。谓当日午以前为阳之分。当发其汗。午后阴之分也。不当发汗。故曰汗无太早。汗不厌早。是为善攻。《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谓寒(伤形)热伤气。形气能自伤也。此云不足者皆太过也。以其太过。则自伤。自伤则不足矣。\r图\ps11a7.bmp\r金匮真言云。冬。按跷四时各有病者何。盖五脏之阳气。皆伏于肾中。动有深浅随行动而病。故于四时而各异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余仿此用三阳经解药后身番覆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也。若不烦而番覆轻者。知不传三阴也。不传三阴则为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无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谷故汗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右手浮实枳实牵牛左手浮实桃仁四顺右手杂病是为之表伤寒是为之里左手杂病是为之里伤寒是为之表《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狂言者。大开目与人语。语所未尝见之事。即为狂言也。谵语者。合目自言。言所日用常见常行之事。即为谵语也。郑声者。声战无力。不相接续。造字出于喉中。即郑声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手太阴复主表证却当汗右(行阴二十五度)肺(大肠)脾胃命门心包三焦(入里主下)左(行阳二十五度)心(小肠)肝胆肾膀胱(七表主汗)足厥阴复主血证却当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其人病身热而烦躁不宁。大小便自利。其脉浮洪而无力。按之全无者。(附子泻心汤)主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有下之早而发者有失下而发者有胃热胃烂而发者。然得之虽殊大抵皆戊助手少阳心火入于手太阴肺也。故红点如。生于皮毛之间耳。(白虎汤)(泻心汤)(调胃承气汤)从所当而用之。及当以肺脉别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热者(甘草汤)寒者(半夏汤)寒热者。(桔梗汤)通脉(四逆汤)。姜附加甘草为脉沉细而迟弦。姜附以治寒甘以缓之。为汗苦急也。其证小便自利。于能令母实自东之北为逆行也。姜附加葱白为脉沉细而迟涩姜附以治寒辛以润之为肾恶燥也其证大便自利冷主气自北而西此亦以为逆行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此条虽不言脉。当知沉迟而弱。仲景(理中汤丸)。暨易老(人参黄汤)。量其轻重。或温或热。人之强弱虚实。所可宜者。选而用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脉浮弦。此三证但有一者。是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大小便或闭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证。余者皆虚热也。是在其中矣。《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动而伤暑。心火大盛。肺气全亏。故身脉洪大。动而火胜者。热伤气也。(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辛苦人多得之。不可不知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答曰。不当服而服之。是为犯本小便强利。津液重亡。侵阳之极则侵阴而成血证也。轻则桃仁承气汤。重则(抵当汤)故(五苓散)调和阴阳者也。乃太阳阳明之间。故为调和之剂。《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谓如手阳明流入足阳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经病当于手经中求之。是知治足经者非也。亦有下而流上者。其余诸经相实通者皆然。更有支别流入者亦有同邻而病者。合为表里者邻也。亦有夫妇各相传受者。甲传巳之类。脾传胃之类亦是。皆当求责之。凡言虚实。皆当于子母中求责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欲愈。表少里和脉长者。为阳渐生也。此一证。太阴便从外感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不止。脉沉紧。必欲呕。脉沉滑者。胁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答曰。五脏阴也。所主皆有形。骨肉筋血皮毛是也。此五脏皆阴足。是为实热。阴足而热不能起理也。阴足而热反胜之。是为实热。若骨痿肉烁筋缓血枯皮聚毛落。五阴不足。而为热病。是虚热。《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忌发汗。忌利小便。忌利大便。故名三禁汤。乃和解之剂。若犯之。则各随上下前后本变。及中变与诸变不可胜数。医者宜详之。《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阴极自地而升。是行阳道。乃东方之气。金石之变。上壅是也。极则阳道不行。反闭于上。故令人吐逆。是地之气不能上行也。逆而下降。反行阴道。故气填塞而不入则气口之脉大四倍于人迎此清气反行浊道也。故曰格。《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
答曰。阳入于阴者可下。非入太阴少阴厥阴之三阴也。乃入三阳也。三阳者。非太阳少阳阳明之三阳也。乃胃与大小二肠之三阳也。三阳皆为府以其受盛水谷。传导有形。故曰入于阴也。仲景云。已入府者可下。此之谓也。《此事难知》元王好古公元1279-1368年